网站首页 > 文化建设 > 文化建设

用互联网“活化”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5-03-19来源:未知

春节期间,一篇博士返乡笔记在社交媒体走红,故乡的陌生感让人难以归去。两会期间,不少全国政协委员在被问及乡愁问题时,都提及一个词“城镇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的话在理:“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重开发建设,轻文化传承’现象还时有发生,千村一面,缺乏内涵,西化严重。”为此他提交提案,呼吁新型城镇化应留住传统文化根。

  这个命题,随着国家日益发展,永远不过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关注人,要以文化建设滋养人的灵魂。

  记者采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谈及地方文化凋敝,他说除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建好,不妨利用互联网资源,“活化”文化建设。

  热议“乡愁”:

  城镇化中的缺失

  很多人感受到,家乡成为了一个回荡着建筑轰鸣声的巨大工地,曾经记忆中的那些家乡特色无从寻得。许多自然村寨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乡间的石板路被水泥覆盖,记忆载体的建筑烟消云散。

  言恭达走访调研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后,发现人们普遍认为“欧式就是现代化”,中国的文化被冷落。此外,许多镇村在改造中,楼房样式、建筑色彩、房前屋后、公共照明灯具、亭台廊榭、道路铺装等等全部一模一样,原有村镇个性化的空间布局、个性化的建筑风格荡然无存。

  参加文艺界别讨论的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文联主席潘鲁生说,这既是生活加入现代化设施的必然结果,也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些不良措施有关。以往所谓“有钱就盖房,没钱就刷墙”式的建设,造成的是“发展式的破坏”。

  博士返乡笔记之所以在网上走红,也是全国各地一种集体呼唤“乡愁”的折射。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的空巢化、空心化。但如果失去了乡土认同的根基,斩断了传统的血脉,文化将面临更深层次的同质化的危机。

  建议

  重拾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对于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留住传统文化的根。言恭达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他说,首先要重视规划中的文化含量。各地在编制新型城镇化规划时应有文化部门参加,应多听取当地文化学者、居民代表的意见。应要求所做出的规划在整体布局、建筑形态、道路、绿化、河道等多方面都能体现出当地的文化特点,避免千城、千镇、千村一面。规划中应增加对空间形态的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的要求。

  其次,有一些传统的东西应该得到保留,比如地名。虽然地名不会说话,但它却陈述着城市历史,折射出历史痕迹和社会变迁。应明确要求地名、路名、小区名称沿用原先的名称或已消失的村庄名。承载当地居民历史记忆的大树在可能的情况下应移至新建小区并挂牌说明,让大树和地名留住历史。

  最后,要用现代信息化的手段对历史景观进行关注。鉴于古村内的古建筑大多属于村民所有,他们一般无力按照古建筑保护的要求进行维修,多数古建筑破损严重,一些木构建筑及其精美的绘画已经严重损坏,因此应尽快做档案、建数据库,做影像资料,并根据濒危景观的生存环境,划定文化红线,以确保乡村景观的保护得以落实。

  让阅读向丰富心灵转型

  新型城镇化如何留住传统文化根?如何让文化活动深入民心,关注、倡导和修复我们民族的文化生态?

  在这一个问题上,全国政协委员王松和冯骥才都有新理念:利用互联网资源,“活化”文化建设。

  王松说,随着传统乡村的熟人社会架构被打破,包括传统村落空间、民俗民艺样式、文化传承人以及可发展生产的文化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文化资源流失加剧。此时,有关部门需要调整思路,重视网络各种新媒体的传播作用,否则“新市民”群体的文化缺失会越来越严重。

  冯骥才则做了更丰富的设想。他说,现在不少地方都在搞“农家书屋”,走访时发现书籍内容以农村种养技术、法律法规、科普知识、休闲娱乐为主,大大丰富了农牧民的日常生活。他们利用在“农家书屋”学到的科技知识,发展养殖业,将科技知识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但是这远远不够,“政府还是应该在网络上多做一些工作,比如开放一些书籍资源,推荐一些好书,特别是经典书籍。”让读书不只是以实用技术为主,阅读可以慢慢向丰富心灵转型。

  政府还是应该在网络上多做一些工作,比如开放一些书籍资源,推荐一些好书,特别是经典书籍。让读书不只是以实用技术为主,阅读可以慢慢向丰富心灵转型。 



查询
管理介绍
新闻动态

中国互联网资产评估协会 中国互联网资产评估服务中心 中国互联网资产评估查询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9601号-2
Copyright © 2010 China Internet Assets Appraisal Inquiry Center
关闭
关闭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